2022年4月3日,我前往梧桐山去进行生态观察。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半小时,但是却获益良多。
作为一个生态观察爱好者,我一直致力于将小动物们完整地拍下来,但细节时有缺失,构图最是不忍直视。这次,我学到了一些构图的法则,也收获了摄影的技巧,感觉拍照的清晰度和细节都有了长足的进步。
收获一:蜗牛拍摄。蜗牛在很多人的心目中,就是背着个壳,在地上缓慢爬行的小动物,其细致的身体构造可能只在生物课本上见过。我以前拍过,地上的小小一枚而已。而这次,趴在地上,利用微距相机和柔光板补光等一系列操作,我成功地还原了生物书上的蜗牛照片,将他的足和触角等都完整地拍了下来。小时候我经常在家附近的山上抓蜗牛,捡到一个蜗牛壳就够让我开心一整天。这次能够将精美的蜗牛收录在我的镜头里,也是童年快乐的延伸。

收获二:蜘蛛。说到蜘蛛,可能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反应出那个毛茸茸令人害怕的节肢动物,蛛网则是昆虫,小动物们的墓碑。孰不知在夜晚,从旁补上光,蜘蛛网也可以是一番唯美的画面。举着相机正拍,什么也拍不出来,蜘蛛网太细了。但是如果45度斜拍,同时顺着拍的角度打上一点灯光,蜘蛛网也会呈现出斑斓的颜色,如彩虹一样。在几乎漆黑的夜晚,透明的蜘蛛网上面闪着五彩的光泽,多么梦幻的场面!当然,前提是请忽略网中央的霸主:蜘蛛。

水滴,这可能是最难以理解的一项。水滴有什么好拍的吗?同样是在晚上,如果拿着足够好的微距相机,并且手不抖眼不花,准确地对焦在水滴上,则有机会用相机拍出水滴内的倒影。里面可能有一个昆虫,也可能有一朵洁白的花。旁边可能还有些树枝或树叶,如同一个小的生态球。如果单看照片,谁又能想,这其实仅仅是一个悬在树叶上的小水珠呢?但是,别把这个场景想得太简单。首先,手不抖这一关,就能难倒好些英雄汉;其次用微距镜头聚焦到水珠上,又令无数没有设备的人大叹扫兴。但是最绝望的是,即使这两条你都做到了,并且做得很好,你可能仍然拍不到你想要的效果。拍水珠需要一次一次的尝试,需要非常多的耐心,与前两者还不一样。
总之,这一次收获多多。之前我都将重心放在拍摄不同的物种上,却忽略了摄影的构图与技巧, 有了更多的拍摄技巧和经验,相信以后的拍摄也会更加的水到渠成。